个人简介
薛立新,美国 Clemson大学化学博士,国家第十一批“千人计划” 特聘专家,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省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温州大学瓯江领军学者、二级研究员、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曾经在美国Honeywell、 Philip Morris、Celanese等公司和中国科学院担任高级科研管理人员二十多年,主持高性能高分子膜合成和高分子加工新技术研发等科研项目。申请国内外专利320多项,拥有110项授权美国和国际专利和120多项授权中国专利,在美国取得的多项研究成果产业化销售过亿美元。 在《Nature Commun.》、《Advanced Mater.》、《Advanced Energy Mater.》、《Angewandte Chem.International》、《Nano Letters》、《Small》 和《Journal of Mater. Chem.A》等国内外著名杂志发表论文140多篇,国际会议被邀请报告100多次,也是《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Desalination》等国际学术刊物的审稿人。曾获得中国科技大学亿利达实验科学奖(1986),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 ),AlliedSignal公司专利发明人奖(1999)和两次菲律普莫里斯技术杰出贡献奖(2003和 2006)。 1999年入选国际专业名人录(International “Who is Who” of Professionals)”,2010年入选浙江省“千人计划”,2012年获得余姚经济开发区“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3年被中科院评为优秀团队负责人,2015年 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2018年获得中国膜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获《》编委会杰出审稿人奖,2019年获得中国国家专利优胜奖;2021年获得国际先进材料学会(IAAM)科学金奖(Scientist Medal),2024年入选国际先进材料学会(IAAM)Fellow;目前主要从事功能膜材料加工和合成新技术在水处理,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已经培养了五十多名本领域的博士生、研究生,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产业支撑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等。
教育经历
学士 (BS), 1982.09-1987.07,中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物理
硕士 (MS), 1987.09-1991.07,中国,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 有机化学
博士(PhD), 1991.10-1995.04,美国,南卡州克莱姆森大学, 化学
专利代理人 (Patent Agent),2003.01,美国商务部专利商标局(执照号53,804)
工作经历
博士后(Post.Doc. Fellow), 1995.5-1996.6, 美国,AlliedSignal公司
高级科研员(Sr. Staff Scientist),1996.6-1999.9, 美国, AlliedSignal公司
研究员(Research Scientist),1999.9-2008.7, 美国,Philip Morris公司
主任化学家(Staff Chemist), 2008.7-2009.12, 美国,Celanese 公司
事业部主任/旗舰高级研究员(Director/Chief Scientist),2009.11-2016.12,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NIMTE, CAS)
教授(三级研究员),2016.12.7-2023.09,浙江省膜分离与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湖州产业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浙江工业大学膜水研究院副院长(Center for Membranes and Water Sciences and Technologi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China)
瓯江领军人才,二级研究员,2023.08-今天,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新材料与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Deputy Director, Institute of New Materials & Industrial Technologies;Professor,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Engineering,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兼职经历
校长/董事会主席(President/Chairman of Board), 2000.9-2003.2,美国,维中中文学校(Central Virginia Chinese School, Richmond,VA)
技术总监(Chief Technology Officer),2002.6-2002.12,美国,K&M环保技术公司 (K&M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c., Virginia Beach , VA)
中国塑协原副会长、工程塑料专委会原理事长、功能膜专委会专家理事、中国膜工业协会电膜专委会理事、中国能源协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兼职教授、浙江省氟硅新材料产业发展调研组组长、浙江省氟材料联盟理事、浙江省塑料加工平台副台长、福建省新侨专业人士联谊会副会长、宁波市百名精英企业家培育工程咨询专家。
个人成就
分离膜材料和技术的开发是我国“十四五”规划中的战略型新兴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与传之一统分离技术相比,膜分离技术具有效率高、能耗低、占地面积小、过程简单、操作方便、环境友好、便于与其他技术集成等突出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生产效率提高、资源再利用、环境污染消除等领域,是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均把膜技术作为21世纪关键技术进行研发。我国聚合物膜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上的原始创新不足,导致产品品种少、性能差、系列化程度低等问题,高端聚合物膜材料需要进口,被卡脖子,大大限制了我国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图1. 薛博士聚合物分离膜性能提升发展攻略
薛立新博士长期从事聚合物分离膜材料制备和在水处理,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他曾在AlliedSignal(现在Honeywell),Philip Morris,和Celanese 等美国大公司担任技术开发工作,掌握了聚合物分离膜的加工应用的核心技术;在美国的研究成果在FRAM(R)高效车用空气过滤器、万宝路 Marlboro Smooth(R)薄荷香烟和塞拉尼斯Advantage(R)醋酸纤维等世界知名品牌中产业化,产品年销售达到三亿美元以上。2009 年回国后,在聚合物膜材料合成,膜集成过程在清洁能源体系、水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和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方向又取得了一大批成果。薛博士2010年入选浙江省“千人计划”,2013年被中科院评为优秀团队负责人,2015年获得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最佳论文奖、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被提名国际ENI奖;2018年获得中国膜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获《》编委会杰出审稿人奖和浙江工业大学海洋学院科研优秀奖,宁波市专利金奖(2019),中国专利优秀奖(2020)和国际先进材料学会科学金奖(IAAM Scientist Medal,2021),2021年被提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24年被评为国际先进材料学会(IAAM)Fellow。他是我国从海外引进的在关键领域的做出突出贡献的核心领军人才,他对我国分离膜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推广做出了如下突出贡献:
1. 分离膜基础材料创新
薛博士团队通过优选和组合多种生物物基材料、石油基高分子、含氟聚合物、和复合材料,来提升分离膜的使用寿命,减少加工成本和包装长期使用的机械性能(图1)。他在该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的贡献,如下:
1.1含氟聚合物基材的理论研究、绿色加工和应用
由于含氟聚合物材料的优异性能,含氟膜在氯碱工业,能源工业,环保产业得到广阔的应用,是“膜技术”的前沿热点。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不能解释为什么相互不粘的含氟碳链如何构成超稳定的聚合物膜基础相。 薛博士是国际上第一个用单晶结构数据发现紧密堆积结晶结构中的不旋转,颠覆了整个科学界对含氟聚合物分子链构象的看法(Angew. Chem. 1997)。他的实验证明表面非结晶的含氟链能由于构型旋转具有不粘性,结晶的含氟链构型不旋转具有强相互作用,为解释含氟碳链的多模式相互作用和含氟聚合物膜基材的高稳定性和表面不粘性,提供确凿的分子水平依据。

图2 首次观察到不旋转和旋转和的全氟碳链构型
含氟聚合物基材由于加工温度和分解温度接近,加工过程容易分解,放出有毒气体,影响成膜产品的品质。他搭建了首套用于含氟聚合物加工的超临界CO2挤塑系统(图3,CN202357411U,CN102504322A,CN102321319A),实现了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六氟丙烯(FEP)等含氟聚合物低温连续低温加工成型,降低加工温度20-30 oC,解决了含氟聚合物在加工中分解的问题,项目得到科技部“绿色低温超临界辅助挤塑加工含氟膜材料的合作研发”的支持(附件6.0),相关技术成果在巨化集团和星贝达化工等企业转化,得到推广应用(附件6.1).

图3. 搭建国内首套超临界CO2挤塑含氟膜材料加工系统
采用自主创新的非溶剂法制膜技术,克服了聚四氟乙烯材料难加工、膜孔不易精确调控、材料疏水性对过膜阻力影响大等工艺和技术难点,发明了非均质PTFE复合中空纤维膜(CN105854638A,CN106310968A,CN106310968B),开发了锚固式膜丝粘结工艺,成功开发的长寿命非均质复合型PTFE中空纤维水处理组件,获得中国膜工业协会2018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累计销售超过人民币4.0 亿。(图4,企业证明见附件6.1)


图5. 实现非均质PTFE 中空纤维复合膜和组件产业化
1.2复合膜聚砜超滤底膜的国产化替代
聚酯无纺布和聚砜聚合物的需要进口价格昂贵,聚酯无纺布(NWFs)支撑的聚砜(PSU)超滤基膜的原材料如制备过程相转化过程有大量废水产生,制成复合膜厚度大组件填充容量低。这些因素大大限制了我国所需的高端复合渗透膜如反渗透膜、正渗透膜、全热交换膜、纳滤膜和超滤膜的开发,国产化替代十分必要。

图6. 批量制备高干态稳定性的正渗透膜、卷式膜组件和应急净饮袋
基于国产聚酯无纺布基材,薛博士在制膜聚合物配方优化, 生产工艺流程创新,膜本体和表面结构稳定化和连续生产设备制造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批量连续生产出了性能国际领先的高干态稳定性的正渗透膜,其水通量,盐截留和抗污染性能都实现了超越国际知名品牌的进口正渗透膜产品(CN102580562A 等13件授权中国专利;J. Appl Polym Sci. 2023;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 2022; Desalination 2014);开发的正渗透膜盐湖提锂组件和应急净饮水袋,为我国资源利用、单兵野战、医疗救治和应急救援提供了急需的核心部件(图 6)。

Desalination, 11/2023, 565.
图7. 构建低成本聚烯烃无纺布基高性能镁锂分离纳滤复合膜
薛博士采用国产的聚烯烃基材(Table1,深圳前沿材料研究院合作项目),成功开发了高性能的全热交换膜、反渗透膜、正渗透膜、纳滤膜和紧密超滤膜,[Desalination 05/2023;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4;膜科学与技术, 2023; 化工进展2023;CN202210943153.4;CN202210442343.8; CN202111528653.3];随着我国动力锂离子电池隔膜产能的过剩,薛博士为低成本聚烯烃多孔基材找到了新的市场机会。(图7-8)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468 (2024) 133727,
图8. 构建低成本聚烯烃基大通量染料分离纳滤膜
1.3 多相复合基材体系的开发
他通过构造多相体系(CN102580562A,CN103990385A,CN105680005A,CN111235761A)和设计纳米填料的形态(CN1034212A, CN106031847B,CN106031847A,CN105032207A,CN104107641A),改进多相界面的相容性(CN105521717A)和提升复合膜的阻隔性(CN104107638A,台州祥龙食品公司合作);通过调控有机聚合物相的离子基团含量、无机填料的孔结构、表面的粗糙度和浸润性能 (CN102382364A等5项中国专利;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21;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21和2022;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2),提升膜的选择透过通量和抗污染性;开发了国际领先的多相高选择性复合膜(CN103990384A,CN103816811A),用于光热海水淡化(CN103102031A等4项中国专利;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01/2023,)、食品加工(CN204218245U,CN102443231A)、污水处理(CN103285740A等5项中国专利;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09/2022)、 资源提取(CN103114211A等5项中国专利,; Desalination 05/2023, 11/2023,)、建筑节能(CN102888062A[,CN210179839U等10项中国专利;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23)、生态农业(CN104542081A)、染料脱盐(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01/2023;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24),和应急救生(CN202445414U,CN203864961U)等领域。
1.4 聚合物纳米胶囊膜的加工和应用技术
他率先利用弱化学键合构建纳米胶囊膜,实现聚合物加工所需关键组分的包覆和可逆释放的概念,实现了无卤阻燃剂(CN102702522A,CN102702521A,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2011,星贝达化工公司合作)、薄膜加工助剂(浙江启明公司产业化项目)、食品添加剂(US10,595,557;US09,078,470;US 08157918;US 08042552;US 07914622-B2,美国Kraft公司产业化,台州祥龙食品合作项目)和烟草减毒剂(US09521865,US 08555897, US 08176923,美国PhilipMorris公司产业化)的高效包裹和可逆释放。他采用多孔无机材料包埋Ag 纳米粒子,开发出具有长效抗菌性的水处理(CN105617876A;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4;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13)和建筑节能用膜材料(CN103877870A,宁波东大公司合作项目);采用有机聚合物胶囊膜包埋碱性中和剂,开发了长效可用的车用机油过滤器(US 07316778-B2,Honeywell公司项目); 采用两性离子聚合物纳米包裹中空胶囊(CN111087513A;Nanotechnology 2020),在聚酰胺纳滤分离层中引入温敏性中空水通道,开发出国际首例温敏性的大通量纳滤膜(图9,CN109260968A;NANO LETTERS , 05/2019;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08/2022)。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656 (2022) 120609
图9. 构建国际首例的大通量温敏性纳米胶囊复合聚酰胺纳滤膜
1.5 环境友好型聚合物基材的开发和应用
他攻克了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加工和应用难题(CN102146155A,CN102002222A;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5;POLYMER TESTING 2015;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15),验证了采用先进的环保材料和绿色加工方法来生成高性能工业产品的可行性,率先为企业开发了多种环境友好空气过滤膜材料(US 08707966;US 07878210;US07878210-B2,美国Honeywell公司项目)、和可降解血液透析膜组件(CN103992627A,CN102961977A,CN103316600A,CN103316596A,CN105646920A,CN105582818A,CN105148748A;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6;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 2017;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14, 江苏朗生公司合作项目)。领导发明了自加速催化氧化降解方法(CN101928406A,CN102391543A),实现了热固性复合材料中碳纤维的回收利用(CN102731821A;Green Chemistry 2012);他通过环境友好的全封闭式加工工艺,开发出了性能领先的环保型高耐磨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温州东润公司技术合作项目),用于鞋业、管材、线缆、滚轮、制革、眼镜等制造领域(CN105542214A,CN105542214B,CN105566625),累计批量销售2.3亿人民币(Table 1,企业合作证明见附件6.1)

图10. 构建特殊浸润性聚乳酸超滤分离膜
2.分离膜孔结构调控技术
如图1所示,物理拉伸、相分离(NIPS,TIPS)、刻蚀打孔(激光,原子核),添加纳米多孔填料(分子筛、MOF)和聚合物基团自组装(模板)是聚合物分离膜材料的成孔方法。通过膜孔结构的调控,可以提高膜的分离效率、保证机械性能和降低分离能耗。他在该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的贡献,如下:
2.1基于双氟烷基磺酰亚胺基团自组装构建紧密阳离子导电通道
他构建含有氟烷基磺酸和磺酰亚胺基团(CN101935398A, CN102336923A, CN102643544A, CN105085847A, CN105870499A)的新型高性能离子导电材料(CN102181005, CN101831056A, CN102816287A, CN102898777A, CN103013039A, CN103881042A, CN104282866, CN105609873A, CN108147981A, CN108147981B),具有先进的紧密的离子导电通道,可以避免溶剂和水的泄漏,提升电流效率。其作为锂离子电池隔膜的表面改性剂(CN105932209A, CN108155414B)、陶瓷改性材料粘结剂(CN105932209B;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2018 )和正负电极的离子导电粘结剂(CN103840163A, CN104282909A,CN108155414A;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4),可以提升锂离子电池高倍率放电性能( J. Mater. Chem. A 2015 ;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3)。

图11. 构建氟烷基磺酰亚胺基紧密离子导电通道
2.2 构建高自由体积的高性能离子导电膜
他引人非复平面结构、以及可交联的咪唑/吡啶结构(CN105694077A,RSC Advances 2016),得到高稳定性阴离子导电膜(CN106633032A, CN106633032B;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17),成功用于碱性燃料电池(CN105542148)和液流电池(CN105566884A)开发;近期,还开发了国际领先的各向异性聚苯并咪唑多层纳米片高效水电解制氢复合隔膜(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23)和双交联宽温域磷酸掺杂聚苯并咪唑宽温域燃料电池隔膜(Nature Comm.,2024),彻底解决领质子交换膜材料在200 0C以上温度的稳定性问题,为下一代高性能燃料电池和制氢装备开发奠定了基础。

图12. 发明非平面结构高离子导电的阴离子膜

图13. 构建耐高温双交联三维(3D)片层结构凝胶态PBI质子交换膜

图14. 发现高效水电解制氢各向异性PBI纳米片复合隔膜
2.3实现聚酰胺纳滤膜孔结构调控和纳米颗粒自密封
他通过在界面聚合中引入过渡金属二价离子盐,成功实现了聚酰胺分离层纳米孔径大小的连续调控(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21),而且通过耦合反向扩散ZIF纳米粒子的原位生长,实现了纳米孔径的自密封。在保持高膜水通量的条件下,提升膜的盐截留性能。(Advanced Materials Interfaces, 2019)。


图15. 实现聚酰胺纳滤分离层纳米孔结构的连续调控和纳米粒子原位生长自密封
2.4 纳米填料分子筛分效应调控复合膜孔结构

图16 多孔纳米填料孔结构对透过分子的筛分效应
他基于多孔无机填料对复合膜分子透过的筛分效应,提出了独立控制水分子和其他分子的透过的概念(RSC Advances 2016),得到大通量的高选择性全热交换膜(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13;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10/2022;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03/2023)、高稳定性正渗透膜(CN102728247A,CN105664732A,CN106031847B,CN110935316A;Desalination 2014)、温敏性纳滤膜(CN103084081A,CN109731486,CN109876681A,CN110180411A;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08/2022)、低成本聚烯烃基复合纳滤膜(Desalination 05/2023,11/2023),高阻隔包装膜(CN102443231A)和高效光热海水脱盐膜(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01/2023,455)。

图17. 引入表面功能化ZIF纳米填料,构建高效空气能量回收膜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01/2023, vol. 455
(高被引热点文章)
图18. 引入石墨烯纳米材料,构建高效复合界面光热海水脱盐膜
水由于氢键作用而被活化,蒸发焓被降低到1094.85 J g-1,在模拟太阳辐射(1000 W/m2)下,蒸发速率高达3.13 kg m-2 h-1(为二维蒸发器理论极限的2倍),能量转换效率为91.54%。
2.5 异形截面纺丝纳米复合构建多维孔结构过滤膜
开发国际领先的Tri-Ad(R)、Tri-Arc(R) 等异型截面纤维制备技术(Proceeding on AFS Society 1999; US 06913784-B2; US 08790556, US 08790556-B2),提出了力学挤压和荷电吸附等无胶固定固体颗粒的概念(US 05744236-A; US 06117802-A; US 06907885;US 06919105-B2; US 09788572; 和 US10226070),研制了低气阻过滤膜产品(Advances In 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 1997; US 07370657-B2, US 06863074-B2; Fundamental and Applied Aspects of Chemically Modified Surfaces 1999),应用于汽车及飞机舱体空气质量控制(Topics in Automotive Filtration Design, 1997; US 05902384-A;US 05891221-A, US 06048614-A,US 07832412)、 烟气减毒(US09,491,971,US 08534294, US 07767134)、资源回收(US 06656360-B2)、高容量的电池/液体吸附(US 06440611-B1) 和海洋溢油回收(CN111408356A,CN111135771A,CN111111625A, CN109112647A)等工业领域, 开发的FRAM(R)车用过滤器、Marlboro(R)香烟和Advantage(R)纤维等产品,年销售超过亿美元。

图19. 构建高效低吸阻的异形截面纤维空气过滤膜
他通过包覆化学药剂(US06398039-B1, US2006086366-A1; US 07832412-B2),得到高效的环境治理用去除硫化氢、二氧化硫、醛类、胺类、酸类等的空气净化膜产品(US 06302932-B1;US07370657),应用于FRAM(R)车用过滤器和Advantage(R)纤维产品,年销售超过亿美元。
回国后通过耦合相分离技术,独立开发了国际领先的具有亚微米孔结构的C型截面异形纤维无纺布,成功应用于海洋溢油监测和回收(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06/2023;Advanced Fiber Materials 2024)。

图20. 开发了亚微米孔异形截面纤维溢油检测和回收技术
3.分离膜表面功能化
如图1所示,涂覆、共混、原位聚合交联和表面接枝等技术是聚合物分离膜材料的表面功能化方法。通过膜表面功能化,可以提高膜的流体通量、污染物捕获效率和抗污染性能。他在该领域实现了如下突破:
发明的原位聚合改性(CN102553465A)和原位聚合交联改性(CN103007786A, CN105148748A)、模板法多梯次相分离诱导微纳结构(CN103611437A)、表面双电荷改性(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22)、电子束和低温等离子体活化聚合(CN103848999A,CN204952690U)和电化学引发原子转移自由基引发聚合(CN105056776A)等含氟膜表面改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开发了可智能转换超高通量PVDF油水分离膜(Advanced Materials 2014,高被引热点论文)、超大通量含氟疏水亲油膜(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2020),发明干态可保存的污水处理用中空纤维膜(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12 ;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14;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17),颠覆了污水处理用膜组件的储存和使用方式;所开发的PTFE膜改性技术,为可粘接的油封片(CN101979429A)和防腐蚀不结水空调换热涂层(CN202853209U)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474, 2014, 224–232


图21. 发明超高通量可智能转换PVDF油水分离膜(高被引热点论文)

图22. 发明可智能转换超高通量PVDF油水分离膜
总之,薛博士领导团队通过膜基础材料、孔结构控制和表面功能化的创新,解决聚合物分离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渗透通量与阻隔性、低成本化和长使用寿命的要求、生产规模扩大和环保要求提升等相互限制(trade-off)的等难题,推进了我国先进分离膜材料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薛立新先后兼任中国塑料加工行业协会副会长/工程塑料加工专委会理事长、浙江省氟硅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组组长、浙江省膜分离与水处理中心副主任/湖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仪表工程协会功能膜专委会专家理事、中国膜工业协会电膜专委会理事、中国能源协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兼职教授、浙江省氟材料联盟理事、浙江省塑料加工平台副台长、福建省新侨专业人士联谊会副会长、宁波市百名精英企业家培育工程咨询专家等;通过这些平台,他累计为超过300家企业提供过技术科学咨询、排解技术难题; 还努力为宁波市、浙江省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十二五”、“十三五” 和 “十四五”规划提出了超过10 项的项目和技术指南建议;他还多次担任国际和地方人才科技项目的专家评委,为中国科技事业把关护航;他还为我国从国外引进了和培养博士以上人才20多个,自己培养研究生和关键工程科技人员80多个。其中有多位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核心技术骨干和科技事业单位技术带头人。
近五年,薛博士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特殊浸润多孔材料的海洋油污在线监测技术和应急处理装备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基于有机金属框架(MOF)纳米材料的聚酰胺纳米复合薄层(PA-TFN)混合基质全热交换膜的构建及其热回收机理研究“,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项目“浙江省燃料电池氢能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实施和验收;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Nature Comm., Advanced Fiber Materials, Nano Letter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Jou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等知名期刊发表科技论文38篇,获得中国专利授权90多项。薛博士还推动多项工程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所开发的高阻隔聚合物多层复合饭盒,解决了航天食品包装需要的超轻便、高阻隔和抗震动等关键技术难题,已经成为我国载人飞船和空间站的主食包装盒;所开发高稳定性正渗透膜,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复合正渗透膜干态无法储存的问题,实现了高稳定性正渗透膜的连续生产;所构建的低能耗正渗透组件和应急净饮水袋,填补我国盐湖资源利用、单兵野战和应急救援关键材料的空白;基于国产的低成本聚乙烯底膜,成功开发高性能的混合基质复合膜,在建筑节能、环境治理和资源回收等领域得到应用。“非均质PTFE 中空纤维膜产业化应用”等企业合作技术转化产品的直接销售累计超过87亿元人民币,间接应用价值超过678个亿。(Table1,参考附件6.1企业证明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