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新杏吧视频官方网站

杏吧视频

我校杏吧视频 侴术雷教授/张杭博士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学术论文

添加时间:2025年03月14日 浏览:

钠离子电池(SIBs)因钠资源储量丰富且成本低廉,在大规模储能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近年来,SIBs正极材料的研究聚焦于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及普鲁士蓝类似物(PBAs三大体系。其中,PBAs因其高理论比容量(>150 mAh/g)、三维开放框架结构及低制备成本,在规模化应用中呈现独特潜力。然而,PBAs的实用化进程仍受限于循环过程中的容量衰减问题。研究表明,材料内部残留的结晶水会引发副反应(如产气)并破坏结构稳定性,而完全脱除结晶水又可能导致框架坍塌。尽管通过晶体结构优化、表面修饰及元素替代等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PBAs的稳定性,但其长循环性能仍难以满足储能系统的实际需求。因此,深入分析PBAs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的深层次原因,并对阵下药,提升材料结构的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至关重要。

近日,我校侴术雷教授团队系统的揭示了PBAs在循环过程中发生容量衰减的多尺度机制:不可逆相变、晶格畸变引发破坏性结构退化、电极表面活性位点损失与过渡金属溶出。基于此,提出配位环境调控-晶核生长优化的双重策略,显著提升了PBAs的结构稳定性。采用改性PBAs正极与硬碳负极组装的18650/33140圆柱电池,在1000次循环后仍保持80%的容量与能量保持率,并实现在-40℃至100℃宽温域内稳定工作。该成果不仅明晰了PBAs容量衰减的争议性机理,更验证了其在长寿命、宽温区钠离子电池中的商业化应用前景。

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于Nature 子刊刊《Nature Communications》,我校为第一通讯单位,我校杏吧视频 张杭博士为第一作者,我校碳中和研究员高云博士、九江学院陈修栋教授、上海大学李丽教授与我校杏吧视频 侴术雷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250710680, 52171217, 22065017, 52402213)等资助。

原文链接:



作者:侴术雷课题组

审核:雷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