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邵黎雄,男,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免试推荐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硕-博连读,并于2006年7月在施敏研究员指导下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6年7月进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参加工作。2008年1月调入温州大学杏吧视频
。其中2013年6-8月至爱尔兰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短期访学。2010年入选温州市“新世纪5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目前主要从事有机合成方法学研究。近年来,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Chemical Reviews, Organic Letters,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Tetrahedron等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目前已指导本科生个人或团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多篇,多人次获得院级、校级优秀论文奖,其中一名学生获得2012年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之星”荣誉称号,邵老师本人也获得该年度校“学生科技创新十佳指导教师”荣誉称号。积极指导大学生课外竞赛,指导本科生团队获得校挑战杯特等奖2次,省特等奖1次,全国二等奖和全国累进创新银奖各1次。邵老师为2011年度校长特别奖获得者,2013年度作为团队成员之一再次获得校长特别奖。邵老师还在2011年校争先创优活动中,被评为“教书育人模范”,2013年获院“华峰院长奖”。
近期,邵黎雄老师带领的团队获得了第十三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挑战杯创新累进银奖。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邵老师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作为一个有参赛经验并且获得十分喜人的成绩的老师,邵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关于挑战杯项目的事项。挑战杯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就是邵老师去年带队参加的,也称为大挑,大挑也分为好几种,一种是发明类,对于我们化学专业来说,显然是不擅长的,所以我们一般都是参加论文类的。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比“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困难,需要长期做大量的实验,总结实验数据,并完成一篇论文。邵老师也语重心长地跟我们说,写论文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之后邵老师帮助我们纠正了一个思想上的误区。我们一般都是认为,先有想参加挑战杯的想法再去做一个实验的,可邵老师告诉我们,是我们先有兴趣去做一个实验,之后有结果了再去参加挑战杯。原因是参加挑战杯的难度很大,如果单单是因为想参加挑战杯才去做实验,而不是因为兴趣去做实验,这样很容易三分钟热度,或许你失败多次后就想放弃了,坚持不下去,就很难出结果了。邵老师教导说,我们应该本着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做实验,做科研。我们不能因为羡慕老师同学们发文章了才去认真做实验,这样子可能做了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比赛只是一个契机,让大家围绕这个比赛一起做科研。邵老师还说,其实做实验大家都会,就是看我们能不能坚持下去,就像卖油翁一样,能把油从铜钱眼里倒进去全是因为一直坚持倒,之后熟能生巧了。我们做实验也一样,一直坚持去做,也是能出成果的。邵老师的这番话颇有道理,我们做实验的出发点应该是为了提高我们的能力,并且做实验需要脚踏实地,长期坚持,并不能一蹴而就的。
当问到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挑战杯期间的调查工作时,邵老师十分谦虚地说,其实他并没有指导学生什么,反而是遇上了好的、热情的学生,才拿到挑战杯奖项。同时,邵老师也认为,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并且要有很好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要有兴趣来做,不能是被老师盯着做实验。学生的兴趣很重要,同样良好的表达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要能把这个实验结果总结出来,并主动找老师讨论。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不会告诉把所有的答案,为了他能回去思考,深思熟虑后再回答老师的问题。如此反复,学生就能在实验中找到验证,反复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就会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和老师沟通,总结实验数据,最后我们化学专业需要用一套软件来表达想法,慢慢的把成果做出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邵老师是个十分重视学生,以学生为本,并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好老师,让我们十分钦佩。
经过对挑战杯过程中的回忆,邵老师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看着学生们很努力的准备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艰辛的,有的学生修改一个PPT可能要改上100多遍,还有学生们平时挤出时间几年如一日地做实验。这些邵老师都看在眼里,非常得感动。确实,作为一名教育者,看到学生非常努力地做课题,并且能坚持下去,最后还出了成果,是非常感动与欣慰的。
最后邵老师还给我们即将进实验室的同学和已经在做科研的同学提了一些很好的建议。邵老师鼓励我们如果有时间,就要去做点课外科研,在上课学的知识是不够的,很多老师也发现,学生来上课只是来上课的,不是来学习的。很多学生做完实验被老师一问,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课外科研就不一样了。“上课是老师要我做实验,课外科研是我要做实验,这两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邵老师的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邵老师还认为,如果对科研有兴趣,就要坚持。做科研就像在道路上行走,有的时候走到都没有了路,但可能再坚持一会儿很快就又看到了路,看到了希望,所以不要还没仔细思考好,就放弃走这条道路,放弃这个实验。邵老师的建议我们一定铭记在心,也会努力去做到。其实人生的道路也是如此,我们做任何对的事情,都是贵在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邵黎雄老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工作做得非常出色,赢得了师生好评,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深得学生好评,学生评教名列学院前茅,多年来一直担任本科生导师和研究生班主任,积极帮助学生的学习、工作和就业。通过简短的采访,我们不难看出,邵老师处处以学生为本,言传身教,对学生循循善诱,实为教书育人模范。